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浪涟漪 心灵的憩园

浪涟漪心灵的憩园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【转载】郭熙《早春图》 赏析  

2013-05-28 10:42:09|  分类: 画论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郭熙《早春图》 赏析 - 淡泊 - 淡泊

  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有郭熙的《早春图》轴,堪称其经典之作。

    《早春图》轴纵158.3厘米,横108.1厘米,绢本,水墨。画左署款“早春,壬子郭熙笔”,作于神宗熙宁五年(1072年),钤有“郭熙笔”长方印。

    山,笼罩着薄雾,迷迷蒙蒙;山势蜿蜒曲折,连绵起伏;山脉愈翻愈高,愈翻愈奇;山峰或揖让顾盼,或高耸独立,令人仿佛已经置身其中。但见怪石林立,古木参差,飞瀑流泉,层楼高阁,有若桃源仙境。山间一道清泉从岩缝中飞流直下,一波三叠,流水潺潺。树木已经长出嫩芽,显得生趣盎然。

    由此可见,严冬已经过去,春雪消融,大地转暖复苏,春光已悄悄降临人间。

    左边汀岸旁系着一条小船,岸上渔夫肩挑着担子,渔妇一只手抱着一个孩子,另一只手牵着一个孩子,正有说有笑,喜逐颜开地往家走,前面跟着条活蹦乱跳的小狗,煞是可爱。在他们回家的路上,一渔夫正舍舟登岸。山径栈道上,更有樵夫旅客行走往来。

    郭熙(1020至1109),北宋画家,字淳夫,河南温县人。神宗(1068至1085)时为御画院艺学、待诏。宋神宗尤其喜欢郭熙的画,将他的画在宫中到处悬挂。

    但神宗去世后,他的画不再受重视,遭受冷落。郭熙著有一部重要的山水画论著,叫《林泉高致》,他在里面提出了著名的“三远法”理论,对后世的绘画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。

    这幅画的构图就是“三远法”理论的充分证明:从水边山石到远方山峰自上而下的“高远”;从前山望后山,茫茫无限的“深远”;从近山望远山,恬淡缥缈的“平远”。他将“三远”法结合使用,巧妙地展示了峰峦秀挺,烟霭浮腾,林木舒发,溪流淙淙的景象;渔夫樵子,旅客游人,置身其中,个个意态欣然。

    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,山川里荡漾着清新的气息,饱含着活泼的生机,洋溢着喜悦的情绪。景致空明、净洁,幽趣万千。

    郭熙常论山的画法说:“春山淡冶而如笑,夏山苍翠而如滴,秋山明净而如妆,冬山惨淡而如睡。”用“春山淡冶而如笑”形容他这幅《早春图》确是再恰当不过了。

郭熙《早春图》 赏析 - 淡泊 - 淡泊

 

郭熙对山水画贡献:

    郭熙的山水画,以神奇幽奥、突兀险绝取胜,布置造妙,变化多端。“放手做长松巨木,回溪断崖,岩岫巉绝,峰恋秀起,云烟变灭晻霭这间,千态万状。”(《宣和画谱》)

    郭熙十分关注山水画的季节特征所给予人的情绪感染,提出“四如”之说,即:“春山淡治而如笑,夏山苍翠而如滴,秋山明净而如妆,冬山惨淡而如睡。”画面景致空明净洁,幽趣万端,真有“淡冶如笑”之情致。虽然树枝尚未吐绿,但毫无寒冷僻之感。具体地说明了郭熙山水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,具有神秘感、高洁感、亲切感相结合的美学意义。

    郭熙对山水画的重大贡献,还在于他的画论《林泉高致集》,由其子郭思汇编。当时的山水画已经高度成熟,郭熙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,对山水画的社会意义、画家的人身修养、山水画的立意、技法、命题、画格等等作了精辟的阐述。其中的“三远”论,把山水画的取景分为“高远”、“深远”、“平远”三个概念,影响深远。而在论及山水画家的个人修养时,他主张对传统“兼收并览,广议博考”,同时更强调“身即山川而取之”,“远望之以取其势,近看之以取其质”,以此感受四时之变化:“春山淡冶而如笑,夏山苍翠而如滴,秋山明净而如妆,冬山惨淡而如睡”。即使是看山水画,也必须“以林泉之心临之”。画家将身心融入山水之中,这正是历代文人所追求的“天人合一”、“平淡天真”的理想境界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7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